中国-东盟:25载,万象更新

发布时间:2016-12-23 文章来源:承包商会

中国-东盟:25载,万象更新

本刊记者 孟乔

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东盟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加强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利用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提前布局,推动业务多元发展

企业要从战略层面出发,制定东盟市场的战略目标和路线图,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特别是国际大通道,包括铁路、公路、桥梁、电力、港口、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建设,不断在东盟市场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当前,多数东盟国家均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需求旺盛。从电力领域来看,印尼未来5年将建造装机总量达3500千瓦电站的计划。据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统计,印尼每年电力供应需增加700万千瓦,才足以支持其实现每年6%—7%的经济增长;菲律宾提出了5年内投资6亿美元的水电项目规划;越南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电力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加大各类清洁能源的发展,其中水电从目前总装机1700万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2780万千瓦;风力发电到2030年达到6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到2030年提高到约1200万千瓦。规划中还提出要在2028年投入使用一组核电站,到2030年核电总功率达到460万千瓦,核能所占各类能源比例达到5.7%。

随着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的深入开展,双方合作的需求已经从投资和货物、服务贸易,延伸到国际产能合作及跨境金融创新等领域,涉及服务双方合作的金融和法律服务、通关便利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并带动了科技、电信、电子商务、港口、青年、医药、教育等多领域的交流。企业应深度参与和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建设,通过积极发展对东盟国家投资、加入境外工业园区建设等途径,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大胆创新,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企业应苦练内功,不断增强资本运作和融资能力,不断践行PPP/BOT等业务模式,推动工程类投资、“建营一体化”等新业务的发展。当前,东盟一些国家为推动本国基础设施发展,采取措施以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基建领域,为中国企业实践新业务模式提供了合作平台。以印尼为例,在其制定的《2015-2019年国家中期发展规划》中,印尼基建投资需求将高达5500亿美元,政府和区域财政预算只能提供其中22%的资金,剩余的78%将寻求国有企业、公私合营、资产负债表外融资、贷款和债券等支持。

产融结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本运作和融资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企业要在利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融资能力,通过海外股权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业务领域;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投资基金等形式进行融资,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产业园区作为中国—东盟加强投资合作的试验田,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投资平台,也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的背景下,中马两国推动的“两国双园”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项目;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也是目前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种开发最成熟的园区之一。但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产业园区建设上的累计投资额并不大,对产业园区的投资还远远不够,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开展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才能提供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欧盟的“欧洲基础设施联通计划”、南非的“跨国铁路走廊计划”等基础设施规划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动力,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近期,东盟宣布将把老挝打造成东盟与中国这两大市场的多元转运中心,负责接收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分散货物。此举不仅将加速东盟互联互通规划的实施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强东盟与中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中国—东盟区域内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正在逐步铺开,空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减。这张稠密的交通网打通的不仅是经贸通道,更是区域内文化、信息多领域合作发展的坦途。我们期待正走向成熟期的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为全球更多区域红利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有益借鉴。